紅山文化距今約6000年至5000年之間,是中國北方地區文化,分佈在遼寧,內蒙古東南及河北省北部的廣大地區 。

紅山文化所用的玉材,主要是遼寧本地所產的寬甸玉或岫岩玉, 有人稱之為東北玉,玉色多為青黃色, 並有著油脂般的光澤。 

 

基本上,紅山文化的玉石線條簡單,表面光滑,造型渾厚,整體呈現橢圓狀,而且在祭祀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。常見的紅山古玉包含: 號稱華夏第一龍的c形龍, 豬龍, 鷹等具象的動物造型, 還有太陽神等神人造型。 

 

 

鑑定紅山文化玉器有幾個要點

一、玉質紅山文化玉器一般採用遼寧岫岩軟玉,礦物成分主要為粗細不均結晶狀透閃石,玉料偏青或偏淺黃色,也有黃色的,一般硬度在6~6.5,比重2.9~3.1。一般為蠟狀光澤,也有一些呈玻璃光澤。由於粗結晶岫玉的質地較軟,內部結晶體構造很粗大,所以很容易染色、上沁。一般看到的市場上的很多倣紅山文化的玉料都被上過色,但是看起來比較自然,皆原因於此。

 

二、雕工:紅山文化玉器的雕工一般都比較簡單,沒有太多的紋飾,一般簡單的透雕比較多,多采用打洼工(就是俗稱的瓦溝紋),線拉工也很少,紋飾一般都是用瑪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制而成,所以紅山文化玉器一般邊緣都是有尖薄刃狀之感。

 

 

紅山文化玉器的鑽孔一般分單面鑽孔、雙面鑽孔和傾斜對鑽三種方式,每種鑽孔方式中都可以看到古人的打孔痕跡。單面鑽孔一般孔洞呈喇叭狀;雙面鑽孔一般呈腰鼓狀或稱蜂腰狀,孔洞呈兩邊大中間小的不規則模式;傾斜對鑽是在器物一面上斜向對鑽兩個相通的孔,因似牛鼻孔而稱之為“牛鼻穿”,方便用於縫綴飾物。以上所有孔洞的邊壁上都可看見螺旋打磨痕跡,古樸自然。而現在倣古者功利心強,沒有古人那種用半年甚至幾年的時間來磨制一件玉器的毅力,一般現代電動工具痕跡比較明顯,古味盡失。

 

 

三、器形:紅山文化玉器一般形制都比較小,器體扁而薄,邊緣多成斜坡尖刃狀(玉豬龍、C型龍除外),大型器物幾乎不見,更無陳設器,現在市面上隨處可見的那些紅山文化大型人頭獸身、粗重厚大的擺件都是現代人所主觀臆造的。

 

紅山文化玉器還有正反之分,一般正面多為瓦溝紋打磨而出各類造型,大多邊緣磨成扁而薄的刃狀,背部一般有穿孔,而且是平背素面,沒有任何紋飾打磨的痕跡。如勾雲形器、玉鴞、玉龜等等,它們的形狀都是這樣的。而現在市場上很多紅山文化玉器的造型,都是雙面工且無正反之分,可想而知,這些必假無疑。

 

 

四、紋飾:紅山文化的玉器紋飾都比較簡單,常用的紋飾就是簡單的瓦溝紋或陰刻線,一般用減地陽起的方式表達。勾雲形佩和玉臂飾等器形多用瓦溝紋,而且所呈稜角一般都為奇數而並非偶數;而像玉鴞、玉龜則是在表現眼部和背部上使用減地陽起的方法進行雕刻。現在市場上一些紅山文化玉器要麼在表面雕刻上文字,要麼在不同器物上胡亂臆造紋飾,跟實際常理不相符合。廣大收藏愛好者切莫圖造型紋飾新穎之快,受他人之騙。

 

 

五、沁色:紅山文化區域內經考古發掘的墓葬只有石棺墓和土坑墓兩種。石棺墓一般在遼寧朝陽市境內較多發現,土坑墓多出現在內蒙古赤峰一帶。由於石棺墓是用大量石板結合粘土夯實而成,一般保存性較好,不易滲入砂土也不易受沁;土坑墓處在氣候環境比較乾燥,戈壁化、沙漠化比較嚴重的地區,一般土壤成分嚴重缺水,沙土化比較嚴重,玉器有不同程度受沁。因此,紅山文化玉器大多保存得比較完好,只有極少數玉器出現雞骨白現象,大多玉質還呈原色,蠟狀光澤。現在很多收藏家以為年代越久遠,玉器越受沁嚴重,這恰恰給了許多仿古者可乘之機,大肆偽造。現在市面上流通的很多所謂的紅山文化玉器不是染得發黑就是發紅,為了表現出玉質,還把玉器拋光得很亮,但是紅山文化是沒有呈玻璃光澤的玉器,至今沒有發現過這樣的實例,廣大玉器愛好者們千萬要注意。

 

 

資料來源: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2i26HKaaBRZSHjincPuH2Xc-/article?mid=3475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peipei-louis/article?mid=462&prev=473&next=451&l=f&fid=10 

(以上內容有標示出處 純分享 若是作者感到冒犯 會直接刪除本文 謝謝!!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wei05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